薄荷,原名“苛”,在古时候只当蔬菜,不作药用,所以在最早的医药书《神农木草经》和《名医别录》中,均未记载,直至唐朝才被列为药品。唐后历代医家,均把它作为发散风热的辛凉解表药,用以治疗感受风热,身不出汗,头痛目赤,咽喉红肿疼痛。
淡豆豉是用大豆加工而成,有“斛表、除烦”的功用,常用于伤风感冒,发热,恶寒,头痛,胸中烦闷,虚烦失眠等症。由于豆豉的解表力量较弱,无论风寒或风热,均可配合其他解表药同用。
三药煮粥服食,对一切感冒之症,均可选用。由于三药力量和缓,又有梗米扶助正气,所谓“祛风而不伤正气,发汗而无损阴液”。因此无论老幼体弱,均较适合。据原文《养老奉亲书·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》中载:“食治老人中风,口面?偏,大小便秘涩,烦热,荆芥粥方。荆芥一把,切,青粱米四合,淘,薄荷叶半握,切,豉五合,绵裹,上以水煮取荆芥汁,下米及诸味煮作粥,入少盐醋,空心食之,常服佳。”这是借荆芥粥“祛除风邪”的功效来治疗面神经麻痹。对由于风寒之邪,伤及经络,引起的口面?斜,早期也可配合服食,但对真正的脑血管疾病而形成的中风偏瘫,则非本粥所能奏效的。
《饮膳正要·卷二》:“荆芥粥,治中风,言语蹇涩,精神昏愤,口面?斜。荆芥穗两、薄荷叶一两,豉三合,白粟米三合。上件以水四升,煮取三升,去渣,下米煮粥,空腹食之。”
《粥谱·粥品七·卉药类》:“荆芥苗粥。醒脾,去胃风,辟恶除风。”